徐夢嘉 文\圖
  旅游是很多國人的最愛。旅游一詞古已有之,較早出現的文獻可以追溯到南朝沈約的《悲哉行》,其中載“旅游媚年春,年春媚游人”的詩句。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,即在收錄有5萬多首詩歌的《全唐詩》中,有6首詩以“旅游”為題,全部詩句中22次出現“旅游”一詞。但是,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在我國古代的經典辭書中刊載過“旅游”一詞。
  而“旅游”兩字則在殷商甲文中出現多次。旅,甲文作(見圖一)〃旗幟)與從(眾人)兩字根構成,指眾人結集在旗幟下會軍旅之義。此字形蠻像今天的眾游客尾隨導游舉起的小旗前行。
  金文“旅”還配有“豪華”戰車(見圖二),《說文解字》:“軍之五百人為旅。”可見“旅”的最早含義是軍事單位,今語還有此義,例如軍旅、師旅等。旅字後來引申為旅客、旅途、旅行等,應該與軍隊到處走動有關。
  《周易》有《旅卦》,艮下離上,含義是山上有火,寓有流離失所之意。故此卦之“旅”不同現代意義上的旅行。
  旅字表示出行義,最早見於《左傳·莊公二十二年》:“羈旅之臣”。羈旅指寄居在外,顯然也不是作為享受生活的旅游而言。古代交通極為不便,出遠門是件苦差事。
  游(遊),甲文作斿(見圖三),從?從子,是人(子)舉旗(┫笮危洌炕嵋夤糯浩熳河謖卵氐拇故巍!端滴慕庾幀罰骸辦浩熘饕病!閉飧觥傲鰲弊鄭話閎銜Ω檬恰辦肌保槍糯笞屐浩轂呱咸磣旱氖撾錚跗焓危羝煬龐危畈哂危幽形逵巍O衷誑淳┚緔誠罰鼓苷業嚼嗨頻攆浩臁=鷂耐母奈櫻看託傘壩巍保瑲砩啾砹鞫饉肌9視止磐辦肌保骸噸芾瘛ご汗佟そ沓怠罰骸敖ù蟪#卸䲠濉!� 大常即大旗,正幅為縿,斿則屬焉。旌旗飄動有如水的起伏流動,故游作“游泳”用,便是從此“飄流”義引申而來的,《詩經》有“游之泳之”的詩句。於是游的旗幟垂飾之意則另加聲義符的無“氵”之“流”,成“旒”。
  有趣的是,古代的游(遊)還有兩個特殊的含義,一個是從學,即拜師學習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仁,游於藝。”孔子指學一點技藝為游於藝,由於此“游”影響廣泛,後世就把跟老師學習叫做從游;另一個是交游,即結交朋友的意思。
  由於不少字義霄壤之殊的“繁體字”(含繁、簡、異的傳統正體字)被簡化成一字了,現在簡化字的古漢語文獻,平添了許多問題。傳統正體字中遊雖為游的異體,但還是有義項上的些許差別。水中行用“游”,即“浮水曰游”;陸上行用“遊”,旅游作“旅遊”;其他“游”通“遊”(遊又作逰)。簡化字以游代游、遊兩字後,本義就混淆了。
  “漢有游女,不可求思”(《詩經·周南·漢廣》),這裡的“游女”古漢語用字如斯,指的漢水女神,是在水中的“女子”。如只讀簡化字版的中華古漢語“文獻”,又不瞭解傳統正體舊版(含影印版)之原意,導致今天某些“專家”與詞典的釋解,誤將“游女”說成是“外出游玩的女子”,就貽笑大方了。日本江戶時代,妓女被稱為“遊女”(ゆうじょ),“遊女に身を落とす”(淪為妓女),妓院集中的地區叫“遊里”。游與遊,現在日語漢字還分別使用,準確傳承著我們古漢語置字意涵。這無“氵”從“辶”的遊,才自然與水無關,日語“遊女”又讀作“あそびめ”,直譯倒是“游玩的女子”。
  春天來了,又到適合旅游的季節。當今交通便利,旅游點設施完善,外出旅行已非古時之“苦差事”,大家一定都懷著好心情,踏上旅途,游歷八方。  (原標題:閑話“旅游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w68qwge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